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869期)
1.(单选题)下列关于管理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
B.扇形结构的行政分权较多,下属自主权较大,但容易出现无政府主义
C.管理学中,激励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们的各种需要为基本内容的动力问题
D.质询是人大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
【答案】A
【解析】A项错误。行政监督主要是针对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监督,而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载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所以行政监督的指向和客体应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
B项正确。把层次少、幅度大的行政组织称为扇形结构,其特点是分权较多、控制较弱,下属自主权较大,但容易出现无政府主义。层次多、幅度小的行政组织称为尖型结构,其特点是权力集中、控制有力、便于政令统一,但不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项正确。激励理论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D项正确。质询是指立法机关议员个人或集体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就政府行政活动有关事项向政府首脑或部长提出问题,要求其即席或书面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本题答案选A。
2.(单选题)法国总统戴高乐有一个座右铭:“保持必定的距离!”这也深入地影响了他和智囊、参谋们的关联。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家参谋部等顾问和军师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首领,他不允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戴高乐这种用人智慧是成功地运用了:
A.木桶理论
B.青蛙现象
C.刺猬法则
D.鲶鱼效应
【答案】C
【解析】A项:木桶定律(木桶理论)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B项: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C项: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D项:鲶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题干中提到:“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首领,他不允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保持必定的距离!”运用的是刺猬法则。
本题答案选D。
3.(单选题)下列部门中承担政府内部事务管理职能的是:
A.人民检察院
B.纪律检察委员会
C.人民法院
D.行政监察部门
【答案】D
【解析】行政监察是指国家行政机构内监督职权的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进行的监视和督察。行政监察部门承担政府内部事务管理职能。故答案选项为D。
【背景扩充】
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不属于政府部门。
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4.(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
在电子文件内容鉴定的方法中,对电子文件采取逐件地审阅,而不仅是单纯地查看文件的标题、名称和密级等,也不是根据案卷目录和案卷标题来判定其价值,这种方法称之为:
A.间接鉴定
B.职能鉴定
C.直接鉴定
D.可读鉴定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对电子文件采取逐件地审阅”属于直接鉴定,正确答案为A。
【背景知识】
目前,电子文件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直接鉴定和职能鉴定。
职能鉴定是鉴定文件的职能来源(主要文件形成机构的职能),包括数据内容、数据结构、数据联系等。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绩效在中国古代政府管理中早有应用。从《尚书》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到周朝《地官》中的相关规定。堂南汉已形成较完整的绩效制度。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向皇帝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第一条为“明黜陟”,即废除“磨勘制”,恢复宋朝的考绩制。宋朝在救灾上有不成文规定,主办官员若能用好政府拨款,且无贪贿和灾民暴乱,则为“有功”;若不动用国库,而是运用地方资源救灾,则为“有绩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该怎么做,事关改革成败。“全面”是相对于局部、片面或举例说明而言的,按此理解,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绩效管理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通过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将公共部门职能转化为责任,以绩效评价来监察结果,从而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纳入该体系,是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按不同对象设计管理环节,如对部门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从而区别于传统管理。
绩效管理属于科学管理,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绩效指标和日常管理体现。绩效指标应按部门职能、预算项目目标设计,遵循量化规则,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对部门管理采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绩效评价环节模式。绩效指标应指向结果,绩效评价是对结果而非管理过程的评价。绩效管理过程各项评价结果应按法律、《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
5.(不定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下列对于政府全面绩效管理的“全面”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从中央到村委会六级政府全覆盖
B.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价等过程全覆盖
C.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全覆盖
D.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覆盖
【答案】BD
【解析】A项:材料中提到“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即政府全覆盖,包括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根据《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府。A项理解错误。
B项:材料中提到“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则应符合公共管理规律和流程化、环节化管理要求,如对预算项目采用前期、中期、后期评价模式”,说明绩效管理将覆盖预算资金运动各环节,实现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价等全过程管理。B项理解正确。
C项:材料中提到“全面绩效管理是全覆盖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管理”,其中的公共部门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不属于公共部门的范畴。C项理解错误。
D项:材料中提到“采用‘有效公共服务+预算’的双要素管理”,即预算全覆盖,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D项理解正确。
本题(理解正确的)答案为BD。
猜您喜欢: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0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52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323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702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7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77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862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3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24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9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89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8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1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59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35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3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