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14期)
1.(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在目标设立过程中,通常目标要略高于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
B.在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是控制的主体
C.组织的专项计划必须以综合计划为指导,避免与综合计划相脱节
D.扁平式管理需要较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正确,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
B项说法正确,在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领导者、管理者和各种管理机构都是控制的主体。
C项说法正确,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组织的专项计划必须以综合计划为指导,避免与综合计划相脱节。
D项说法错误,扁平式管理,亦称扁平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意在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D项中提到的“需要较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之间协调比较困难”的说法错误。
本题答案选D。
2.(单选题)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指导人们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管理,它的奠基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要使管理走向科学化。以下哪项不是泰勒的观点?
A.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B.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
C.实行标准化管理
D.重视人的因素,改进领导方式,强调工业民主和管理科学人性化
【答案】D
【解析】A项是泰勒的观点。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泰勒能够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
B项是泰勒的观点。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C项是泰勒的观点。泰勒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的主张。他提出,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
D项不是泰勒的观点。而是亨利·甘特的观点。亨利·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1861—1919)美国机械工程师和管理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甘特图(Gantt Chart)即生产计划进度图的发明者。
本题答案选D。
【背景扩充】
泰勒(美国管理学家,1856-1915),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主要内容包括:
1、科学管理的重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
3、实行标准化管理。
4、实行刺激性计件工资。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方案。其主要内容是:(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件和工时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以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2)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例如,某项工作定额是10件,每件完成给0.1元。又规定该项工作完成定额工资率为125%,未完成定额率为80%,那么,如果完成定额,就可得工资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额,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资为9×0.1×80%=0.72(元)。(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要对每个人在准时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和细微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
5、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6、实行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泰勒指出:“在老体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他个人或师傅的经验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由于这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即使工人能十分适应科学数据的使用,但要他同时在机器和写字台上工作,实际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这不是最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为此,泰勒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
7、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勒设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听一个工长的指挥,而是每天从8个不同头头那里接受指示和帮助。
8、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3.(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它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力量在政府层级、职能和部门之间努力进行全方位的打通。下列关于网格化管理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它是继“无缝隙政府”模式后在政府管理流程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和突破
B.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共享,进而进一步打破职能的边界
C.它更加适合“对人的管理”而非“对事的管理”
D.目前,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属于一种网格化管理模式
【答案】ABD
【解析】A项:网格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借助社会力量在政府层级、职能和部门之间进行了全方位打通的努力,尽管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但它是继“无缝隙政府”模式后在政府管理流程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和突破。A项说法正确。
B项:网格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共享来打破职能的边界。B项说法正确。
C项:网格化管理目前只是一种对事的管理,一般只具备静态和机械的特征,尽管网格化的管理在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方面已经大大地跨出了一步。把网格化管理用于对人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时需要考虑怎样做到职能和部门的横向到边同时层级纵向到底的问题。C项说法错误。
D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就是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属于一种网格化管理模式。D项说法正确。
答案(表述正确的)选项为ABD。
4.(单选题)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是:
A.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控制职能
D.协调职能
【答案】B
【解析】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方针的过程,它涉及到原因与目的、活动与内容、人员安排、时间安排、空间安排以及手段与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计划在行政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其他职能的作用和效果,管理者必须制定计划,以确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关系,什么样的人员配备,按照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去领导员工,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方法。本题答案为B。
【背景知识】
组织职能是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
控制职能是与计划职能紧密相关的,它包括制定各种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若工作发生偏差要及时发出信号;然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纠正偏差或制定新的计划,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
协调职能是对各行政机关之间,行政人员间,以及各项行政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改善,使其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工作也存在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是探索治理“城市病”的一种尝试。某市A区于2016年建立了“区级指挥、部门共治、街道统筹”三级响应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并创新管理格局。区级层面,组建社会治理综合执法委员会,作为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专业部门层面,建立区委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委城管工委)和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城管委)合署办公。区委城管工委作为区委派出机构,负责城管系统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相关工作。区城管委是区政府工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本区城市环境建设、环境秩序整治工作,负责本区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交通水务等行业管理工作。在街道层面,各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成员单位由城管、公安、食药、安监、环保、工商、交通、消防等常驻单位和住建委、文委、司法、规划、国土、质监、国税、地税、卫生和人口计生等派驻单位构成。日常运作中,在不改变各部门职能、职责、权限的基础上,统筹行政审批、应急处置等任务。常驻单位抽调业务骨干,驻街开展综合执法,否则不得列入处级后备干部;挂牌部门与街道建立联络员制度。实施“区考核块、块考核条”,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和被考核人选拔任用挂钩。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络,搭建议事协商机制,通过社情恳谈会、楼委会、社区工作者、专职协管员、志愿者等加强社会参与。
5.(不定项选择题)依据上述材料,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
A.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了“城市病”问题
B.街道综合协调能力得到较大加强
C.条条之间各自为战,相互掣肘的情况得以减少
D.多部门联合执法成为常态
【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社区工作者、专职协管员、志愿者……”均属于社会力量。
B项正确,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由众多职能部门组成,由街道统筹安排,大大提高了街道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效率。
C项正确,建立“区级指挥、部门共治、街道统筹”三级响应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创新了管理格局,增强了领导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以前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相互掣肘”的情况得以减少。
D项正确,城市综合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成为常态。
本题答案为ABCD。
猜您喜欢: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5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56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1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3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7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59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57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24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01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593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04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01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98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636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519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10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8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435期)
- [管理常识]行测常识:管理常识真题、答案和解析(第139期)